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AG旗舰厅官方网站|南桥:强扭的恩不甜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2:10    次浏览

最近在网上看到,有一些演讲者到各地学校巡回演讲,要学生喊口号、鞠躬甚至下跪,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达“感恩”。从照片上看,这些活动把学生感动得一个个泪如雨下。这种事,以前疯狂英语的李阳干过,当时引起了广泛争议。李阳家暴后失去了道德制高点,不再去各地做励志和英语二合一的教育,改行做手机了。孰料一个李阳倒下,千万个李阳站了起来,各地“感恩教育”纷至沓来。网易的“看客”甚至为此做了一个专题,叫“催化感恩”,专题中除了这种催泪弹的演说之外,还有让学生跪拜父母,在大操场上给父母洗脚的,等等。这种“感恩教育”中西结合,试图把西方的“感恩”教育和中国的传统孝道结合起来。年幼的孩子被告知家长如何付出,他们该如何尽孝。此类感恩教育成风,成了新时代的一种新的运动式教育。窃以为这样的感动未必要得。我观察到,越在留守儿童多的地方,这种感恩教育的土壤越肥沃。我觉得很奇怪,有些父母是平时跑出去打工,对孩子都不闻不问,顶多是给点钱,凭什么偶尔给请到学校里来一次,还要孩子去做感恩的表演?大人不觉得羞惭吗?这样让孩子去感恩,是第二次伤害。另外,我觉得感恩教育本身弊大于利,不要也罢。在美国的一个班上,我们曾经谈论过“感恩”的话题。老师问:作为西方文化一个重要基石的《圣经》中,“感恩”、“感谢”的词语提到很多次,但是没有怎么提到“不感恩”,为什么?我告诉大家,中国人有一句话,“一升米养恩人,一斗米养仇人”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给人小恩惠,容易忘记。给人大恩惠,从受者的方面来说,可能会对这种帮助习以为常,不再感谢。或是根本没法“偿还”这种人情债,从而产生内疚。这种内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关系。对施者来说,这种“大恩”容易让人产生期待与要求,一旦他人没有按照我们理想的方式去“感恩”,双方关系也会迅速恶化。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对他人感恩作为自身修炼,但是和很多道德问题一样,这种原则只应该要求自己,不应该拿来要求别人。诱导甚至强迫他人去感恩,或是责怪他人不感恩,都是没教养的表现。有一种债,叫“人情债”,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负的。这种人情债可能是无底洞,一旦背上是还不尽的。大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种人,他非常热心地去帮你做事,你其实不大乐意让他做,可是碍于情面,不好阻挡,再说他是出于好心,于是随之任之,结果你下半辈子都要面对他的唠叨,你做事稍不如其所愿,他便数落你的不感恩,不知好歹。为什么在这种感恩的游戏中,好事变成坏事,甚至成为噩梦,难道不值得反思吗?为什么有时候恩人反倒会变成仇人?因为有些施恩者心里总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所亏欠,总觉得自己在道德上更高一等,以至于忘了对方也是人,和自己一样人格平等,和自己一样需要尊严、独立和隐私。狄更斯小说《远大前程》中舅舅和姐姐“你要感恩戴德”的喋喋不休,大家可能都有很深印象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《卡拉马佐夫兄弟》中,索菲亚·伊凡诺芙娜是孤女出身,从小失去双亲,寄养在别人家里,恩人家的主母总觉得自己有恩于她,结果没完没了折磨她,害得她在阁楼上吊,被人家救了下来,后来又胡乱把自己嫁了出去,以脱离这个“恩人”。施恩和回报捆绑到一起,恩也就变质了,成了双方的负担。真要对人好,不如帮助之后就将其忘掉,不要有所期待,也不要让他人负累。如果对方要有所回报,让其回报他人去,把善意的火炬传递下去。帮人家一下,与其计较得失,不如悄然隐退。要是你不愿意帮,或是指望对方有所回报,索性就不要去帮,或许他人会找到更好的办法,这样双方都太平一些。